考核指标“过度”?一线科研人员恨不得用足一天24小时 世界热资讯

来源:文汇报 2023-05-29 23:05:00

科研项目的“预期成果”产出如何?这个问号,让不少有意申报基础前沿探索类项目的科研人员却步。

“我们总想着最终要有交付,所以通常会申请风险小、肯定能成的项目;甚至在申请时项目就已完成百分之七八十。”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一线科研人员三言两语道出困境。其中顾虑指向基础研究中“自由探索”的堵点:科研资助相对保守,学术生态有待优化。


(资料图片)

如何打通裉节儿?5月26日,上海市政协科技和教育委员会就“完善风险共担和全链条加速机制”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进行调研。座谈会上,上海交通大学学术发展与成果处副处长韩海波提炼好经验:“基础研究特区计划”、“交大2030”计划。

他特别提到“交大2030”计划中C类项目的遴选——不论学者头衔、只看研究潜能,优先支持35岁以下青年人才;一次性投入项目经费、对项目成果无刚性指标要求,“充分支持青年人才挑战高风险科研。”

改进同行评议机制

“90后”青年科研人员申涛,去年入职上海交通大学变革性分子前沿科学中心,主攻绿色合成化学研究。在课题组经费紧张的关头,他及时得到C类项目支持。这笔雪中送炭的经费让他得以继续大胆探索无人区。如今项目进展顺利,小有成绩。

申涛的幸运源自学校“铺路”。但对高风险高回报的项目,科研资助趋于保守几乎是普遍现象。

剖析原因,韩海波提到三处关键:回报率难以预测、过不了评审以及“安全型”的学术氛围导向,“资助机构更愿帮助明显有望和短期带来回报、容易检验验收的研究;当前普遍采用的同行评议共识支持的机制,对颠覆性、高风险,尤其交叉领域研究的项目和人才支持力度不够;科研人员本身考虑职位晋升、评奖评优等因素,更倾向于选择跟随性、渐进式、稳妥型的项目。”

他认为借鉴国际经验,改进同行评议机制不失为破题抓手之一,“采用匿名评审、多元评审等方式降低评审偏见和提高不确定性包容度。”但同时也要“把控”风险,通过培养和选拔合适的项目经理,给予他们充分的自主权,“采用灵活的阶段性评估,实时关注研究效果,动态调整资助计划,以便及时止损、降低风险。”

同行评议机制的改进或许无法完全改变科研人员主观层面的“倾向”。自由探索需要怎样的学术生态?

指标“过度刚性”,成为一线科研人员描述学术氛围时绕不开的话题。

与会一线科研人员直言:既要做项目发文章、完成教学要求,推进成果转化,“如果一天24小时都可以用的话,我们愿意全部用足不睡觉。”

更大的研究自由度意味着弱化刚性指标的约束。

座谈会上,相关讨论指向几处共识:弱化对“预期成果”产出的刚性要求,从根本上解决科研人员的研究顾虑,助力形成“容错”氛围。发展真正有助于选择“研究能力”的资助政策,激励和引导科研人员进行前瞻性探索。落实研究过程中“科研人员主导”的科技政策——相关管理机构要赋予科研人员项目实施决策权和技术路线选择权,并允许其中途灵活改变研究路线,以应对研究实践中新出现的研究问题和想法。

让个例成为群像

加速科创全链条,激发人才活力和盘活全要素创新至关重要。

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免疫学研究所,余贺厅的墙壁上挂满青年学者的画像。在相关人员的介绍中,“破格”是高频词。这既需要不拘一格的用才魄力,也需要机制有所突破,让个例成为群像。

比如特区计划中的“揭榜挂帅”。交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林天全的课题是研发全天候、可移动、超时长的便携式稳定电源器件。该项目涉及物理、化学、能源、材料等多个领域,需要多领域跨学科的交叉合作。在“特区计划”的经费资助下,他谈妥引入了多名高层次人才。学校在一段时间内,不对科研人员设考核指标。

“加速研发到产业化落地需要科学家团队与产业、行业专家深度融合协同。”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执行院长宋海涛举例,研究院通过市场化方式全职引入上市公司和企业高级管理人才、技术人才,按照市场化实打实推动产教协同、科教融汇。

突破创新一直在进行。“近两年来,研究院陆续推出全国第一个AI MBA、第一个人工智能训练级工程师实战课程等。完成科研、运营、产品、市场整个人才库的搭建。眼下,研究院积极支持上海市专业技术人员人工智能继续教育基地建设及人才培养工作,开展人工智能中高级职称继续教育培训,支持政府从宏观角度推动高校围绕产业趋势搭建学科和专业群,提高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的专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匹配度,以此形成全链条人才持续供给,推动全链条加速发展。”

宋海涛认为,只有完成从“科学强、人才强”到“技术强、工艺强”再到“产业强、经济强”,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制高点、掌握主动权。

原标题《“自由探索”不能总是“自带干粮”》

关键词:

Copyright @  2015-2022 99新科技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备案号: 沪ICP备2022005074号-4   联系邮箱:58 55 97 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