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刘世昕
65岁的北京十三陵水库,刚刚经历了其大半个世纪岁月里为数不多的几次一级防洪响应。守护水库安全的团队中,85后、90后的年轻人占了一多半,也有刚参加工作一个多月的00后。
(资料图)
这座以防洪、发电为主要功能的水库刚刚扛住的是北京有仪器测量记录140年以来最强降雨。降雨量极值出现在与十三陵水库同在昌平区的王家园水库,为744.8毫米。
尽管与王家园水库不在一个流域,但强降雨和上游来水也使得十三陵水库库区水量快速上涨。从7月29日起的本轮强降雨过程中,十三陵水库库区的最大雨量达到538毫米,上游长期干涸的德胜口沟、锥石口沟有出现了洪水奔腾下泄的场景。
日常蓄水量维持在1900万立方米的库区,几天内水量就涨到了4000万立方米,水位也从日常的85米上涨到94米。
十三陵水库管理处工程管理所副所长李红斌经历过11年前的北京“7·21”大雨,和这位35岁的年轻人一样,水工程管理所的很多同事都没见过几天前那么大的雨,但似乎一切又都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工程管理所魏效凤所长说,7月29日22时,十三陵水库水旱灾害防御办公室启动了防洪排涝应急响应一级,按照相关规定,他们这个10多人的团队就开展了预警应对工作,对雨水工情进行收集整理。在一级响应下,负责水工建筑物安全的李红斌需要和团队不断地对大坝、溢洪道和输水系统等“三大件”进行巡查,每两个小时就要在大坝巡视一次。
“坝长是627米”,李红斌清楚地记得这个数据,但他说,对大坝巡视一趟,来回远不止要走1公里多,因为中间还得检查进水塔、闸室等建筑的安全情况。通常会有两拨人同时巡检,做到一个拉网式的全覆盖,确保没有巡检的死角。
在李红斌看来,雨中巡检、尤其是夜里的雨中巡检是有最危险的,雨大、路滑,得十万分小心。“巡检是个经验活儿,都是跟着老师傅眼到、耳到、手到学习的。”李红斌说。
按照一级响应的要求,雨量越大,巡检的频次越高。李红斌已经不太记得,危险系数最高的雨夜巡检有多少次。
对90后陈立志来说,他守护水库的任务之一就是追着上游来水的水头跑,及时把眼见的最新水情发回给同事,供他们测算来水对水库的影响。
十三陵水库上游223平方公里、以及5条主要入库河道就是陈立志和10多位同事的阵地。陈立志说,他所负责的水环境管理所主责之一就是“水情侦察兵”。
收到预警后,陈立志和同事把上游的德胜口沟、锥石口沟、上下口沟、老君堂沟、德陵沟等5条河道捋了好几遍,主要检查河道里有没有障碍物。在一条河道附近,陈立志还真看到停了一辆大巴车。平时没事,涨水了,还真有可能被冲走,淤积河道,成为隐患。上报相关部门后,大巴车被挪走了。
7月29日起,雨不断地下,水库上游的德胜口沟、锥石口沟水位上涨很快,陈立志和同事也加密了巡河的频次,每条河,一天得跑3次,在一些重要的点位还得冒雨下车查看。
“水情侦察兵”其实风险不小,雨大、路滑,还有可能碰到山洪、泥石流,对此,陈立志略显平淡地说,这就是一份责任。
一级响应的要求下,十三陵水库管理处工程管理所这样最基层的水文单位,需要每半个小时向上级发送一次水情数据。这是一项简单、枯燥,但却十分重要的微观工作,工作人员要把水位、雨量等数据不断计算、校准、上传,每一个细微的变化都有可能成为区委部门重要决策的依据,以便及时调整政策。
侯思宇和陈飞是水文班组的两位年轻人,从7月28日起,他们就一直盯在这个岗位,几十个小时一直连轴转,只能偶尔轮休几个小时。
北京昌平区防汛抗旱指挥部办今天发布风险提示称,十三陵水库将于近日开闸泄洪。对侯思宇和陈飞来说,他们发送的数据还得增加新的内容,要到一线进行洪水的下泄量的观测。
00后翟天琪20多天前刚刚到十三陵水库管理处运行管理科报到,成为水利部门的一名新兵。一级响应之后,她也第一次住在了单位,开始了高强度的工作。对她来说,这是一次把书本知识快速转换为工作实践的经历。她加入这个集体前不久,十三陵水库刚刚度过了65岁生日,她时常听到前辈讲起十三陵水库的建库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几天来的硬仗,她似乎更理解了这16个字。
事实上,十三陵水库管理处的青年突击队只是昌平区顶在大雨一线年轻人的一个缩影。昌平团区委书记金峰说,此次极端天气来袭,有不少青年突击队都冲在最前线,攻坚克难、勇于奉献。
8月1日,十三陵水库管理处水环境管理所组织人员连夜抽排消力池积水点。受访者供图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8月3日电
Copyright @ 2015-2022 99新科技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备案号: 沪ICP备2022005074号-4 联系邮箱:58 55 97 3@qq.com